上市公司是中国企业的优秀代表,是中国经济的支柱力量,只有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价值创造和价值管理能力,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以令人尊重的方式,赢得长盛不衰的声誉,真正成为亿万企业主体中的“优等生”。
深交所一直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民营企业、成长型企业发展,利用多元资本工具助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形成鲜明特色。截至2019年5月底,深市2167家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七成、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超四成。近期,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参与了深交所2019年“走进上市公司”活动,实地调研深市行业先锋。
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指引,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驾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海洋经济正迎来历史发展机遇。证券时报记者寻找“深市行业先锋”的第一站,指向这一行业。
通过深入调研多家海洋经济企业发现,重大发展机遇面前,行业代表企业早已蓄势待发,纷纷依托新技术大力提高海洋科技化水平,发力“智慧海洋”。
智慧港口方兴未艾
作为海洋经济中的第三产业,海洋港口运输业,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一直属于传统产业。而实际上,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全面渗透至这一领域。
记者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单一港区之一盐田港调研看到,港口内来回穿梭着多辆橘红色集装箱拖车。公司董秘陈磊告诉记者,盐田港码头目前运用nGen码头操作系统,该系统由盐田港码头和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合作开发,具有智能化的堆场和船舶策划功能。
此次另一调研企业招商港口在码头的智慧升级、港口的智慧运营方面亦建树颇多。据公司董秘黄传京介绍,近年来,招商港口大力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应用到港口内部自动化建设和外部物流生态圈构建,同步推进岸边智能装卸、智能安全监控、PRD网络平台项目、西部港区智慧指挥监控系统等项目,已逐步实现集疏运体系、生产操作、物流跟踪等方面的智慧化、自动化操作。
妈湾港的海星码头便是招商港口智慧码头的典型代表。据了解,2015年初,招商港口便正式启动海星码头的改造工程,计划以自主研发的智慧生产调度系统、智慧运营系统和智慧决策系统,实现港口自动化和智慧化操作。该改造升级工程将于2020年完成,届时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个自动化码头,为港口业务的各相关方提供智慧服务。
智能航海势在必行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船舶智能化已成为当今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的发展趋势。
6月22日,中船重工集团为招商集团建造的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VLCC)“凱征”号命名交付,海兰信主要为其配套了智能设备及智能航行系统。这是继全球超大型智能矿砂船“明远”、“明卓”号之后,海兰信参与交付的第三条智能船。
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传统的船舶相比,智能船舶不仅可以大幅降低人力成本,还可降低约20%的运输成本。由于船上不需要船员,船上甲板室、船员舱房和通风、供暖和污水系统等都可移除,使得船舶更轻,进而减少能源和燃料消耗,最终降低运营和建设成本。同时,智能船舶以“数据”为基础,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船舶智能化的感知、判断分析、决策、控制及成长,更好地保证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公司基于现有船舶智能化系统,结合船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船舶远程操控与监控以及自主无人运营模式。”海兰信董事长申万秋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目前包括智能化产品和基于船舶大数据平台的智能船整体解决方案已成为海兰信核心业务之一,其中智能化产品包括船舶综合导航系统、机舱监测报警系统和系列导航单品,而智能船整体解决方案包括船舶智能集成平台、船舶智能航行助手以及船舶智能管理助手等。2018年海兰信智能航海业务实现营收2.54亿元,同比增长32.27%,占公司总营收比重33.04%,同比上升9.17%。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将推动包括智能航海在内的系列智能应用,促进船舶向自主无人方向快速发展,改变行业生态格局与现状。”申万秋向记者表示。
工信部《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也明确提出,经过三年努力,形成我国智能船舶发展顶层规划,初步建立智能船舶规范标准体系,突破航行态势智能感知、自动靠离泊等核心技术,完成相关重点智能设备系统研制,实现远程遥控、自主航行等功能的典型场景试点示范,扩大典型智能船舶“一个平台+N个智能应用”的示范推广,初步形成智能船舶虚实结合、岸海一体的综合测试与验证能力,保持我国智能船舶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海洋信息化
处爆发前期
海洋信息化,作为智慧海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及未来发展亦备受瞩目。
此次调研的北斗星通涉及海洋信息化业务,公司北斗系统已应用于国内部分海域渔船监控,但这部分销售收入目前占比较小。
在北斗星通董事长周儒欣看来,公司海洋信息化业务虽然占比较小,但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保护渔民安全,也有助于政府管理部门监控渔船实况等,且“海洋信息化建设目前仍处于上升发展期”。
北斗星通2018年报显示,期内公司积极稳固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与位置服务市场,取得了终端更新换代项目合同,并完成新一代渔船渔港动态监控平台的开发,新型船载终端经过批量实际应用,质量成熟稳定。
海兰信目前海洋信息化产品较为丰富,包括智能雷达监控系统、溢油探测雷达、海浪探测雷达、物理海洋仪器设备、海洋物探仪器设备、海洋测绘仪器设备、水下工程仪器设备、无人智能监测平台、海洋传感器等。其中,无人智能监测平台是以无人艇、无人机、波浪滑翔机、水下滑翔机、AUV、海底着陆器等为核心的传感器搭载平台,可实现长航时、自主航行、远程控制的水面水下目标监测和环境探测平台系统。
据介绍,海兰信海洋信息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深远海的综合观测项目、海洋调查、监测、海洋测量、资源勘探等领域。
“当前,海洋信息化领域处于国家海洋高技术领域20余年积累后的行业高速发展、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前期。”海兰信董事长申万秋表示。
海洋经济
数万亿市场待发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71%,富含丰富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于一国经济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目前,中国海洋经济产业包括利用海洋中各类资源进行的一次或多次加工、交换、消费等生产或服务性活动,如直接从海洋获取产品的海洋渔业、矿业、盐业,基于海洋获取产品再加工的海洋化工、生物医药业,直接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的产品生产服务业如海洋工程业,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或服务的港口、航运业,以及与海洋密切相关的研究、教育、社会服务和管理业如环保、信息、科研等。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海洋经济“引擎”作用正不断增强。自然资源部日前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中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从2001年到2018年平均每6年翻一番,比重连续10多年保持在经济总量的9%以上,其中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达8.34万亿元,同比增长6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13万亿元,直至2030年之前,中国海洋经济将一直处于成长期。
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申万秋告诉记者,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在海洋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晚,前几十年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投入较少,仍存较大差距;同时我国海洋观测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已有和在建的项目处于分散、孤立状态,技术及产品支撑不足、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不足。另外,在海底观测网领域,国外海底观测网技术已基本成熟,部分海底观测系统实现了业务化运行,而国内的海底观测网,同业务化观测运行还有较大差距。
此外,申万秋认为,中国是造船大国,若要成为世界主要船用设备制造大国,船用设备本土化装船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介绍,韩国、日本船用设备本土化装船率分别高达85%、90%以上,而中国尤其是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领域方面本土化配套率不足30%。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